离岗不离党组织 离退不忘做贡献
发表日期:2015-04-07 来源: 作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离退休党支部成立于1993年,现共有党员44人。来自东南亚系、南亚系、西亚系、朝韩语系、亚非系、阿拉伯语系、日语系和原东语系行政等8个单位。支部成员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1岁,其中80岁以上9人,70岁以下7人,其他都是70-80岁的老人。大家居住较分散,20余位住在中关园、承泽园、蓝旗营等地,其余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最远在昌平和通州。还有1位同志常年居住在外地、1位长期居住在国外。尽管困难重重,多年来,该支部通过便捷有效的联络系统和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在老同志和老同志之间、老同志和在职人员之间搭建起了紧密顺畅的沟通渠道,使老同志们深感“离岗不离党组织”。同时,在党组织支持下,老同志们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社会活动,“离退不忘做贡献”。支部曾于1998年、2002 年、2004年和2010年四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先进党支部。
一、离岗不离党组织
离退休的老同志离开了工作岗位,离退休党支部就承担了更多沟通交流、服务党员、凝聚人心的功能。由于大家居住分散,支部建立了便捷有效的联络系统,上级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迅速通知到每个党员,每个党员虽身居家中,总能感到和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语系离退休党支部始终坚持过好组织生活。支部积极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组织学习讨论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历届两会精神,及时传达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使老党员能跟上时代发展。学习采取自学为主、适当集中讨论的方式。每学期支部组织两次集体活动;近两年,党员年龄增大,病号增多,改为一学期一次。在学习中,大家积极发言,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有时也谈论国内、校内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针对老同志的特点,支部探索了既方便交流、又容易参与的组织方式。2003年“非典”期间,支部组织党员参加《中国老年报》社举办的知识竞赛活动。2009年冬天,天气寒冷,甲型流感蔓延,老同志不宜出行。为传达学院党委的工作安排,支委研究决定以书信的方式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组织生活,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
支部努力推动老同志们和在职年轻党员联合活动。2007年七一前夕,离退休党支部和东语系在职党支部联合举办“继承党的传统,共建和谐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今年七一前,离退休党支部和东南亚支部、南亚支部、西亚亚非支部、朝韩语支部联合举办“重温入党誓词,九秩党庆抒怀”的主题党日活动。每次活动时,支部都要为80岁以上的老同志祝寿。老同志们畅谈自己的入党经历、对党的事业做出的贡献。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党的无限忠诚,深深触动了年青党员,给年青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支部和党员同志们也没有忘记和他们一起奋斗过的非党员同志。支部坚持每年春节前给党内外同志(原东语系)寄贺年卡,以示问候、拜年。支部还与在职党支部一起去看望老同志和病号,平时不定期地以电话的形式互致问候、聊天。这使党内外的离退休同志都感到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经过多年努力,支部具有了较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员们无论生病还是健康,无论住在学校附近还是外地,坚持按时缴纳党费。每次党内活动,除病号或有事请假者外,大家都按时参加。
二、离退不忘做贡献
老党员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支部委员团结协作,作风正派,甘于奉献。我从支部成立以来一直担任支部书记,我觉得自己退休后,能为大家做些工作,为大家服务,心里很高兴,是一种乐趣。我们副书记身患癌症,做了手术身体恢复后,仍坚持为大家服务。
支部成员们尽其所能地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大多数同志很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校、院的工作情况,在学校、学院和系里承担着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们有的被校外聘请讲课,有的被派往国外工作,有的参与主持《东方文化集成》的编辑工作,有的在整理撰写自己的著作和回忆录,有的在居住小区担任楼长和治安委员,有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老同志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四川汶川地震后,有26位同志缴纳12800元,是全学院缴纳特殊党费最多的支部之一。2007年以来支部有60 多人次参加北京市“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共捐献善款上万元。这些充分显示了支部成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和作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在支部建设上的既有成绩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今后,我们将努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先进性建设,引导支部离退休老党员始终保持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