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农 援手农民共筑中国梦

发表日期:2015-07-03 来源: 作者:

  科技支农 援手农民共筑中国梦

  北京农学院退休第三党支部 陈学珍

  我们党支部主要由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和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离退休党员教师组成, 现有党员21人,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85岁。近年来,我们着眼于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深入挖掘老同志智力资源,通过开展与农村党支部对接活动,送科技下乡,指导农民种植技术,广泛赢得了农民的赞誉与学校党委的肯定,先后获得北京农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双百对接”,彰显共产党员本色。“我们虽然退休了,但依然是党员,服从党委决定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虽然年龄大了,但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过时,为农民服务我们还有实力。”这是我们支部所有老党员的共同信念。

  2010年,北京农学院党委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全校党支部中开展了“双百对接”活动(学院100个党支部与京郊100个农村党支部)。支部同志纷纷找到我,主动要求报名。带着老党员们的重托,我们支部率先参加了对接活动,先后与延庆县康庄镇太平庄村、康庄镇二街村、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刘斌堡乡周四沟村、永宁镇永新村、密云县太师屯村等6个村的党支部签定了对接协议。

  为了把对接工作做实,我们多次深入对接村进行调研,根据村里土质、环境、种植习惯等不同情况,组织大家反复论证,分别制定了6个村的对接方案。按照老党员的专业特点,成立了大田作物指导组、园艺栽培指导组和病虫害防治指导组,明确了各组的对接任务和责任分工。老党员们积极参与的奉献精神,清晰的工作思路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开展对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接工作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力以赴帮助对接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用老专家过硬的技术和老党员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2010年至今,我们支部先后指导延庆县太平庄村引进了大棚草莓新品种和抗重茬技术,仅一个大棚每年就增值25万元;指导延庆县西王化营村、康庄二街村农民种植了彩色甘薯,使甘薯成为精品礼品,由原来的几毛钱一斤变成现在的3块钱一斤,仅一年就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庄稼有问题,就找老专家”,早已成了村里流行的口头禅。老党员们虽然两鬓斑白,却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民葡萄栽培、大棚玉米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解决了不计其数的问题,成为当地农民最信赖的专家队伍。有一次,太平庄村大片葡萄秧误打了除草剂,面临毁灭性灾害,村民急得直哭。得知灾情后,我和支部里的农药专家赵建庄、葡萄专家刘志民仅仅用了2个小时,就从学校赶到了现场,马上帮助村子解决了问题,不仅挽回了2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保证了这个村的葡萄在世界葡萄大会的展出。

  4年来,我们支部累计下乡50余次,对接工作从做技术顾问,到指导防治病虫害;从个别咨询,到大规模培训;从定期入户服务,到随时咨询和危机处理;从问诊农作物长势,到村镇规划指导,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服务越来越贴近京郊农民,圆了6个村农民的致富增收梦。

  开展支部对结活动,是我校党委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老党员,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实现了退休后再创辉煌、为首都发展作贡献的愿望。作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我们找到了支部工作的定位和落脚点,锻炼了党员队伍,凝聚了支部力量,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创新,也促进了对接村党支部的发展。

  国家富强是我们的中国梦,农村兴旺、农民富裕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将始终践行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服务“三农”、回报社会,让我们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经验优势,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迎接建党94周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