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医学史。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2月17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中国医学史,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处理病痛的历史。其涵盖部分中医学史(以研究医疗技术为主),但是含括范围较为宽广,尚包含了疾病、病者和医者之角色、医病关系、医学机构、医疗机构等题目。

上古时期[编辑]

中国传统医术的最早文字资料可见于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可以反映殷代武丁时期的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活动,巫彭、巫咸的名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记载(楚辞中七次提到他们,后来的儒者如王逸、颜师古误以为他们是一个人)。殷代的祖甲表面上取消了卜疾的迷信,但是巫医尚未分家。《山海经》中记有十巫采药的故事,《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秦汉时期[编辑]

关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看法很多。《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两部作品,《灵枢》详细记载了针灸。针灸治疗行之久远,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砭石被最早用于医疗,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逐渐被金属针取代。《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以病名来命名有23种,以症状命名的有12种。《五十二病方》所提的病名更高达103个。这时期著名医生有医和、医缓、扁鹊等人。

秦越人著《难经》,全书共有八十一难。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丰富了《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因其阐述《黄帝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并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等多有创见。

《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检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确立了“六经”分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论治原则,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中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相传华佗(145年-208年)还发明麻沸散,是最早记录的医用麻醉药,可用于开刀清洗内脏,现已经失传。

中古时期[编辑]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605-615)著《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全书专论病源、证候、但不载方药。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病源和证候、诊断,都有详细叙述。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宋元时期[编辑]

金元四大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朱震亨的养阴说。刘主寒凉,张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补土(补脾),朱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朱丹溪提出“阳常有馀,阴常不足”之论点,其论点后由张介宾所发挥。

明清时期[编辑]

李时珍(1518?—1593)发现古代医药典籍中多有谬误之处,毕生之力有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特性,将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其间历时30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书中附方达一万馀首,插图一千多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行世。

张介宾(1563?—1640)著有《景岳全书》,其医学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王清任(1768-1831)曾亲见瘟疫灾区儿童尸体三十多例,又数次前往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内脏位置,将其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著成《医林改错》二卷,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剂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硬化)、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均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俨然是化瘀派的一代宗师。

1879年,浙江人士俞樾在《俞楼杂纂》中发表《废医论》:“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是最早、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

1856年,英国留学生黄宽,是第一个得到医学博士的中国人。

1693年,康熙帝突然得了疟疾,当时伺候在他左右的御医们人人束手。最后请来了法国人刘应(MgrClaudus Lou),服下了印度的奎宁才康复。

民国时期[编辑]

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所谓“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以立案一节,难以照准。”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案》,视中医为巫祝,要求取缔中医,引起全国中医药界反抗。同年3月17日各省代表青年名医陈存仁主持反对废除中医的大会,在陈果夫、陈立夫等人的接见并转陈蒋介石,始收回成命。1935年,余云岫发表论文“阴阳五行、三部九候之谬,足以废中医之(诊断)理论而有馀;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病二语,足以废中医之治疗(思想)而有馀;研究国药、试用成方,足以发扬国产药物而有馀”(《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编辑]

1913年,毛泽东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1954年,毛泽东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鲁之俊。

随着50年代海内外对针灸经络机理研究的热情拓展,气的本质,经络实质等都有新的进展,中西医结合,新药,新剂型,针灸麻醉,人机诊治系统等创造发明。赤脚医生上山下乡,中医药海内外的推广扩展,均有长足进步,学术交流,医学投资日益增多。

参见[编辑]

医学主题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中医学史

废除中医运动

参考资料[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嘉凤:〈操行英雄立功差难──晋唐之间小儿医学的成立与对小儿医的态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刘祥光:〈宋人如何治疗邪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祝平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中医学史中医学

炼丹

经络

内丹

阴阳

道教

气功

太极拳

医学文献

抱朴子

本草纲目

赤凤髓(英语:Chifeng sui)

妇人大全良方(维基数据:Q19800488)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黄帝内经太素(英语:Taisu)

脉书(英语:Maishu)

难经

三因方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外科精要(维基数据:Q77275111)

五十二病方

备急千金要方

新修本草

药性论(英语:Yaoxing lun)

引书(英语:Yinshu)

阴阳十一脉灸经

饮膳正要

御纂医宗金鉴

针灸大成(英语:Zhenjiu dacheng)

诸病源候论

足臂十一脉灸经

医师与药学家

扁鹊(前401—前310)

华佗(140—208)

张仲景(150—219)

皇甫谧(215—282)

董奉(200—280)

葛洪(283—343)

孙思邈(581—682)

王惟一(987—1067)

钱乙(1032—1113)

唐慎微(约1056—1093)

宋慈(1186—1249)

陈自明(1190—1270)

危亦林(英语:Wei Yilin)(1277—1347)

谈允贤(1461—1554)

张锡纯(1860—1933)

中医典籍列表

相关推荐

解决 login.live.com onedrive.live.com 等微软国外网站打不开问题
怎么开通网上银行 网银使用常见问题及处理
beat365唯一网址

怎么开通网上银行 网银使用常见问题及处理

07-11 👁️ 8108
吊成语大全 吊字成语有哪些
48365365

吊成语大全 吊字成语有哪些

07-18 👁️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