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刘奭 渭陵】汉朝陵邑制度的终结者!

【汉元帝刘奭 渭陵】汉朝陵邑制度的终结者!

影视剧中的汉宣帝、许平君以及尚在襁褓的汉元帝

霸王道杂之,代表了自汉武帝以来的西汉基本国策。霸道就是法家手段,匡正国家,约束臣民;而王道则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在武、昭、宣三朝的近百年时间里,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的政策,行之有效,塑造了汉武盛世和昭宣中兴两段黄金时代。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在历史上,武帝时期并没有真正提出独尊儒术,但儒学的地位确实得到了提高。至宣帝朝,儒家思想已经成为霸道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力量。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为政理念,能为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其所倡导的大一统观念,更是国家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石。

影视剧中的汉宣帝

可见,汉宣帝看重的是那些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真正大儒,于是指定名儒萧望之和周堪担任太子的老师。萧望之与周堪主要为刘奭教授经学,经学原本是阐释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汉武帝后逐渐特指研究儒学经典的学问。因此,刘奭的经学学问在整个汉代帝王中首屈一指。

然而,汉宣帝担心刘奭过于痴迷儒学,将来执政有失偏颇。便在临终前指定了三位辅政大臣,除了萧望之和周堪,还有一位乐陵候史高。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深受宣帝信任,手握决策大权,可以平衡儒生势力。然而萧望之和周堪很快引进经学家刘向以及儒生出身的侍中金敞共参朝政,史高渐渐被刘奭所疏远。

刘奭登基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儒学治国的时代。儒家学说认为只要臣民能够以君主作为道德楷模,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然而君主的德行靠什么去约束和监督呢?只能寄希望于对君主的教育来达到王道治政的理想。

萧望之辅政

2

刘奭即位当年,孔子的第十三世孙孔霸上疏请求祭祀孔子。刘奭下诏以皇帝的名义奉祀孔子,赐爵孔霸关内侯,赠食邑800户,封褒成君。后来,孔霸去世,刘奭着素服吊祭,赐给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安葬,谥号“烈君”。

刘奭向天下表明了自己一心向儒的决心,朝廷上下弥漫着浓郁的儒风,上至公卿王爵,下至州牧郡守都以经学为本,代代相传,乃至成为家业。

影视剧中的汉元帝

对封建帝王至关重要的帝陵也被烙上了儒学烙印,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刘奭的渭陵是汉朝第一个废置陵邑的帝陵。渭陵是汉元帝刘奭与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园,陵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陵园有4座、建筑遗址6处、从葬坑26座、陪葬墓80余座。

汉元帝陵园位于渭陵陵园西南部,呈正方形边长415米,覆斗形封土,位于陵园正中,底边长168米,顶边长40米,高约29米。墓葬形制为四出墓道的亚字型,其中东墓道最长,勘探长度26米、宽7至17米、深15至26米。

在帝陵陵园内发现从葬坑8座,均分布于墓道与门阙中轴线两侧。其中封土东侧、北侧各有两座;封土南侧三座、西侧一座。从葬坑为竖穴坑道形式,坑长5至17米,大多宽约5米,距地表深15米,坑体深3至7米。坑内包含物为板灰、红烧土、木炭、漆皮等。

渭陵从葬坑示意图

与前几代帝陵相比,渭陵随葬器物并不丰富,陵园格局也显得略小。考古学家在渭陵及其陵园周围反复探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陵邑的痕迹。

从刘邦的长陵开始,西汉的帝陵一直设有陵邑,其兼具维护中央集权和防御北方威胁的双重任务,是汉朝攘外、安内的国本。刘奭为何会取消陵邑呢?

公元前40年,即位8年的刘奭筹建寿陵,同时发布了一道诏令,大意如下:根据儒家经典《诗经》的精神,迁移人口充实陵邑的制度使东部地区虚耗费用,百姓破土离家,非长久之计。因此,渭陵不设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乐业。

这道诏书,获得了儒生们的一致认可,然而,仅仅因为《诗经》中的几句诗文,刘奭就敢于改变皇家沿袭了100多年的丧葬制度吗?事实上,刘奭甚至在儒臣的建议下,下诏罢弃在各郡国为高、文、武三帝设置的宗庙,拉开了西汉后期宗庙礼制改革的序幕。

影视剧中的刘奭

然而,事情绝非这样简单,陵邑是长安城周边的繁华富庶地区,迁徙而来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而且陵邑之中名流居多,人们往往以家住陵邑为豪。

但是,无论是迁徙人口充实陵邑,还是在各郡国的帝王宗庙举行祭祀,都是耗资巨大的活动。在西汉前期和中期,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这样的活动。然而,到了刘奭时期,汉朝开始显露疲态,传统诸侯国也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土地兼并产生的豪强地主。这些新兴的地方豪强,有着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皇帝也无法强令他们迁徙人口。于是,刘奭的政策只能内缩,不得不废置陵邑、罢弃宗庙。

影视剧中的地方豪强

但是,来自北方的威胁怎么办?汉高祖刘邦设置陵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匈奴的侵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已经降汉,郅支单于向西域发展,成为唯一威胁汉朝的匈奴势力。

公元前36年,时任西域都护府校尉的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出奇兵,攻击郅支单于,大获全胜。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与汉朝修好,取汉女为阏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刘奭也想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于是便出现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汉匈友谊更加巩固,陵邑的战略地位不再突显,刘奭便放心大胆的废除陵邑。

昭君出塞

3

西北边疆的和平宁静使汉民族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的交往畅通无碍。但此时,王朝内部出现了裂痕,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离失所,新兴的地方豪强坐大,不尊号令,与中央政府对抗。在这样的形势下,刘奭推行儒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帝国免于即刻崩塌。

虽然刘奭崇尚儒学,但他真正信任的并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逻辑很简单,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只会对自己忠心耿耿。因此,刘奭表面上对儒臣恭敬有加,实际上却将权力交给了以弘恭和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启了汉代宦官擅政的先河。

影视剧中的石显

萧望之对天子宠信宦官十分不满,但刘奭并不采纳老师的意见。最终,刘奭被石显等人的谗言所蒙蔽,将萧望之下狱。然而,萧望之毕竟是帝师,当他的儿子来求情时,刘奭还是顾念师恩,下令释放萧望之。然而,石显对刘奭说:“陛下将老师下狱,天下人都认为柔仁好儒的您必定有充分的理由,现在若将他无罪释放,那不就等于承认您之前犯了错吗?萧望之不但不会感激,还会心存愤怒,除非将他再次关进监狱,否则他是不会反省的。”

石显的花言巧语,说动了优柔寡断的刘奭,下诏将萧望之再度收监。萧望之眼看着陛下被宦官操控,无奈之下,服毒自尽。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儒生被利禄所吸引,他们研习经书只是为了贪图禄位,尸位素餐。

由于刘奭一味强调以经取士,甚至,一些书呆子也被选进政府机构,大行其道,这种局面对国家和社会影响恶劣。

后来,刘奭又将权力都交给了宦官集团,过起了悠闲的生活。在西汉诸位帝王中,刘奭可能是最具文艺色彩的。据说他写得一手好篆书,弹琴鼓瑟,辨音协律等技艺也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刘奭的身体始终不是很好。据史料记载,他在30多岁时,竟然发齿脱落、老态龙钟。

影视剧中的汉元帝

4

刘奭沉浸在儒生与宦官为其营造的“天下无事”的幻境中,雄心壮志消失殆尽,兴趣转向后宫,西汉朝廷阴盛阳衰。更致命的是,刘奭的一次选择甚至间接地造成了西汉王朝的灭亡,这次选择和他的皇后有关。

渭陵帝陵陵园的西北方380米处,有一座陵园,边长约377米,园墙宽4.5米,残高2.5至3.8米。四墙正中各辟一门,有门阙建筑,陵园中心的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约80米,顶边长约33米,现存高度17.5米。墓葬形制呈现亚字型,四周的墙垣均于中央辟有大门,门外立有双阙。这是刘奭的皇后王政君的后陵。

后陵俯瞰图

就是这位皇后,间接影响了西汉最后的历史。事情要从刘奭还在做太子时说起。23岁时,刘奭因为宠姬的死亡悲痛不止。为了缓解太子的哀痛,五位家人子被皇后挑来供太子选择,一旦选中,便可位列太子妃。

深陷悲伤中的太子根本无心挑选,随手一指,说其中一人还可以。由于太子并未指明,独穿绛衣、显得与众不同的王政君便幸运地被认为是太子所选,当晚即被送入太子东宫。也许王政君命该交运,一朝临幸,便怀有身孕。尽管早被太子遗忘,可当王政君于甘露三年诞下男婴,她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影视剧中的王政君

宣帝对这位世嫡皇孙异常宠爱,为其取名刘骜。“骜”是一种千里马,可见老皇帝对皇孙寄予厚望,刘骜便是后来的汉成帝。宣帝去世,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刘骜被立为太子,母凭子贵,王政君变成了皇后。

其父王禁凭借女儿和外孙,封阳平侯。王氏家族势力迅速扩大,不久,王氏家族出现了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亲手结束西汉210年的统治。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这位日后权倾天下,改朝换代的人,不仅颠覆了刘汉皇室,在渭陵陵园中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影视剧中的王莽

5

在渭陵帝陵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有一座残破的陵冢。底边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残高2米,被当地人称为塌塌冢。这原本也是一座后陵,据考证,它是孝元傅皇后合葬陵。这位傅皇后,本是昭仪,是刘奭十分宠爱的妃子。其子定陶王刘康虽未继承皇位,却是汉哀帝的父亲。

汉哀帝即位后,傅昭仪被尊为恭皇太后,一年后改称帝太太后,最后又改称皇太太后。去世后与刘奭合葬渭陵,称为孝元傅皇后,家族风头一时盖过王家。

孝元傅皇后墓遗址

然而,傅氏死后,汉哀帝也随之驾崩,失去保护的傅家被重新崛起的王氏外戚打压。最终,独揽大权的王莽,追贬傅氏为定陶恭王母,褫夺了她的汉元帝皇后封号,还命人挖开傅氏的陵墓,取走太后玺绶,并将封土夷平。因此,今天所见的傅氏陵墓仅为残迹。

两座皇后陵墓,令渭陵在西汉帝陵中独一无二。除此之外,渭陵还有一些陪葬墓,它们有序地排列于渭陵陵园东北方500米处。东西4行,每行7座,共28座,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墓”,《咸阳县志》则称为七妃墓。这片陪葬墓群所埋葬的应是刘奭的嫔妃。

陪葬墓遗址

从渭陵开始,西汉帝陵陵园中有了规划一致的妃子陵园。除了这些妃子墓,渭陵著名的陪葬墓便不多了。历代西汉帝王都拥有庞大、辉煌的陪葬墓系统,它们主要属于皇帝的各级夫人、诸侯王、列侯、大臣等。

然而,刘奭推崇的儒学强调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家族墓地逐渐兴起,世家大族不再对陪葬帝陵感到特别地荣耀。皇权的衰落,也令朝廷无力召唤大族为帝陵陪葬。

汉元帝渭陵

渭陵的从葬坑也不复往日之盛,许多陪葬器物都遭到了限制,大有日渐微末之势。因此,渭陵也成为从葬坑制度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衰落的帝陵一样,刘奭的生命力也在年复一年地走向下坡。

公元前33年,刘奭在未央宫驾崩,终年仅42岁。谥号“孝元皇帝”,葬于渭陵。史学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刘奭,他不仅改变了西汉的政治面貌,更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正是从他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方法的核心理念。

渭陵遗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柚子茶为何越煮越苦,柚子茶煮苦了怎么拯救
其乐 Keylol>>社区›游戏平台›主机平台›[主机综合]小鸡启明星2除了抖音刷券的另一个低价购入方法前端太渣宽版显示收藏主题复制链接
【网信辟谣】澄清!关于微信的那些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