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油价开始上涨的时候,人们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了飞机的一间处,想着通过减少涡流对意见的影响,降低飞机的耗油量,于是想到在大自然界当中飞行类动物身上寻找灵感。
像鹰这种大型鸟类,如果它的翅膀过长,在转弯时的半径也比较大,那他们就无法在空中翱翔时利用热空气柱向上升。好在鹰的翅膀将最大升力和最小翅膀长度完美平衡了,并且在飞行的时候将翅膀末梢的羽毛向上翘起,以此来减少空气中的气流漩涡,达到提高飞行效率的作用。
受到老鹰的启发,于是nasa的理查德·惠特科姆博士就借此发明出了翼稍小翼就是位于翼尖处,一个基本垂直在机翼上的一个缩小版机翼。在通过了风洞测试以及计算机研究的结果,惠特科姆得出一个结论,一架运输机在安装上一间小机翼后,它的巡航效率就会提高到原先没安装前的6%到9%。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nasa就在一架型号为kc153的运输机上安装了小机翼进行试飞测试。
试飞数据表明,在安装了小机翼后,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相比较没安装前增加加了3.4%,升力系数增大了4.88%,巡航状态升阻比、航程分别增加了7.8%和7.5%。
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航客机开始广泛安装上翼稍小翼,小机翼就像一道竖起来的墙,将空气的扰流阻碍,减小了气流漩涡对其的影响,并且还可以给飞行中的飞机提供一个向上的升力以及向前的分力,一箭双雕。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飞机的翼尖都会翘起来,对于一些航程较短的飞机来说,对飞机增重的成本要大于所节省出来的燃油消耗,所以一般航行线路比较短的飞机基本上不加装小机翼。随着近年来油价不断上升,大多数的飞机都会选择安装小记忆,而小机翼的造型也有着多种变化,或许随着未来材料学以及流体力学的发展,飞机的机翼或许会化繁为简,最终回到最初的样子。
对此大家觉得呢?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